一、季军战爆发:王思雨的救赎与李缘的冰点
在 2025 年女篮亚洲杯季军争夺战中,中国女篮以 101-66 大胜韩国队,但这场胜利背后暗藏的用人争议却持续发酵。替补登场的王思雨在 16 分钟内轰下 19 分 7 篮板 7 助攻的全面数据,三分球 4 投 2 中,正负值高达 + 18,成为球队获胜的绝对功臣。她与张子宇的内外连线堪称教科书级别,尤其第三节连续助攻张子宇完成破包夹得分,直接将分差拉开至 30 分。而首发控卫李缘则延续低迷状态,17 分钟内 3 投 0 中得 0 分,仅贡献 3 篮板 2 助攻,防守端多次被韩国队小个后卫突破,正负值 - 12。
这场比赛的对比极具戏剧性。王思雨在领奖时含泪说出 “可能是最后一舞” 的画面,与宫鲁鸣面无表情的镜头形成强烈反差。而李缘在本届亚洲杯的整体表现更令人失望:5 场比赛仅得 8 分,投篮命中率 21.4%,三分球 4 投 0 中,作为首发控卫的助攻失误比位列全队倒数。球迷在社交媒体上质问:“当王思雨在垃圾时间都能高效砍分时,为何她的上场时间比李缘还少?”
二、争议根源:宫鲁鸣的 “未来核心” 执念
宫鲁鸣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对李缘的信任,称其是 “年轻的老队员”,未来将承担球队大梁。这一表态引发轩然大波,因为李缘在关键战役中的表现始终未能匹配期待。例如半决赛对阵日本,她在 21 分钟内仅得 3 分 0 助攻,防守端被日本队核心球员多次针对,直接导致中国女篮外线崩盘。而王思雨在有限的出场时间内,却能通过突破分球盘活全队,如季军战中她单节送出 5 次助攻,帮助球队打出 13-2 的开局。
教练组的用人逻辑似乎陷入矛盾。宫鲁鸣一方面强调 “防守赢得冠军”,另一方面却让防守效率低下的李缘占据首发。数据显示,李缘在场时中国女篮每百回合失分比她下场时高出 8.3 分,而王思雨在场时球队防守效率提升 12%。更关键的是,李缘的控球节奏严重拖慢进攻 —— 她的场均持球时间比王思雨多 3.2 秒,但助攻数却少 40%,导致球队阵地战常常陷入停滞。
三、历史镜像:从 “小马哥” 到 “固执老帅”
这并非宫鲁鸣首次因用人争议陷入舆论漩涡。早在 2015 年男篮亚锦赛期间,他坚持使用状态低迷的郭艾伦,而雪藏表现出色的刘晓宇,最终导致球队错失关键战。如今在女篮执教中,他的固执再次引发质疑。有球迷翻出 2022 年世界杯录像对比:当时郑薇教练在半决赛派上王思雨执行最后一攻,后者两罚全中锁定胜局;而宫鲁鸣在亚洲杯却让李缘在关键时刻掌控球权,结果连续两场出现致命失误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宫鲁鸣的战术体系。他推崇的 “双塔战术” 虽然在内线占据优势,却牺牲了外线机动性。本届亚洲杯中国女篮三分命中率仅 26%,远低于日本队的 47.1%,暴露出外线火力不足的致命短板。而王思雨作为队中唯一具备自主创造三分机会的后卫,却因位置冲突被边缘化。有战术分析师指出:“当宫鲁鸣让李缘与韩旭打挡拆时,对手只需收缩防线即可限制;但王思雨的突破分球却能真正撕裂联防。”
社交媒体上,“宫鲁鸣负全责” 的评论获得超 8000 点赞,成为赛后最刺眼的标签。球迷们质疑的不仅是一场比赛的失利,更是中国女篮的未来走向。有资深媒体人指出:“当 WCBA 年薪百万的球员在国际赛场屡投不进时,我们的联赛到底在培养什么?” 本届亚洲杯中国女篮的外线表现印证了这一担忧 —— 除王思雨外,其他乐鱼网官网后卫的三分命中率均低于 30%,而她们在联赛中却享受着远超 WNBA 球员的待遇。
宫鲁鸣在采访中也罕见炮轰联赛环境:“有些球员在俱乐部养尊处优,到了国家队连基本的体能都跟不上。” 但他的用人策略却被批评为 “用联赛的问题掩盖自己的固执”。例如李缘在内蒙古女篮时,因球队拥有多名国手分担压力,其短板被掩盖;但在国家队需要她独当一面时,问题彻底暴露。
五、未来何去何从?
随着王思雨暗示可能退出国家队,中国女篮的后卫线危机愈发严峻。宫鲁鸣必须在 “培养新人” 与 “即战力” 之间找到平衡。有业内人士建议:“可以借鉴西班牙女篮的轮换策略,让李缘主打常规赛,王思雨负责关键战。” 但这需要教练组放下执念,承认战术体系的缺陷。

更重要的是,中国女篮需要一场 “范式革命”。当日本队用小快灵战术连续击败中国队时,我们不能再用 “内线优势” 自我安慰。正如宫鲁鸣自己所说:“2028 年奥运会是终极目标,但如果现在不改变,我们连巴黎都走不远。” 或许,真正的变革应该从放下对 “未来核心” 的迷信开始 —— 毕竟篮球场上,从来都是用实力说话。